close



偶遇




初秋的晚上




不冷不熱 一個涼爽的夜晚




好姊妹與朋友散步在花博園區裡




園區大且空曠 沒有電線電桿遮蔽視野的天空點綴繁星點點




走著走著繞進了一條蜿蜒的小路




路旁一片草地 赫然發現一隻不知名的鳥兒




看它伸長了脖子覓食的樣子 模樣真令人覺得好奇




忍不住拿起相機拍了下來 可能是閃光燈一亮的刺激




嚇著了鳥兒 有點愧疚 但鳥兒的模樣吸引著好姊妹







因為實在太可愛了 忍不住相機喀擦喀擦拍了起來




這是鳥兒覓食時的身影 雖拍了很多張 但都因晃動以致影像模糊




只有這兩張清楚些的 可以分享給大家







回家後趕緊上網查詢 原來這叫黑冠麻鷺




許多網友在台大等校園裡 也拍到這些鳥兒的踪跡




有網友叫牠為大笨鳥




因為拍攝這鳥兒靠得很近時 鳥兒也不怕生地任人這麼拍著




難怪有大笨鳥的稱號



下次若再去花博園區散步 還想再去望望這可愛的鳥兒




滑稽的覓食動作及表情 讓人會心一笑




如果您也有機會遇到 別忘了停下腳步




看看這可愛的鳥兒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牠吧



黑冠麻鷺

英名:Malaysian Night Heron

學名:Gorsachiusmelanolophus

目名:鸛形目(CICONIFORMES)

科名:鷺科(AREDEIDAE)




特徵描述:黑冠麻鷺眼先藍色。黑冠麻鳴嘴喙、額、頭頂及冠羽為黑色,腳脛橄欖綠色,冠羽長達10公分左右,褐色的身體、背部為銹紅色有黑色橫漣紋,胸腹部棕黃色帶有銹紅色縱麻斑,故有其名。但雌、雄之間仍有些微的差異可資辨別:雄鳥眼睛的周圍及喙基部為藍色,頭頂、枕部的羽毛為延長的黑色飾羽;而雌鳥則沒有這些特徵。族群分布:分佈於東南亞,南亞。黑冠麻鷺的分布,除臺灣以外,西自印度、錫蘭、尼古巴群島、緬甸、中南半島,東至華南和海南島。南達菲律賓、巴拉望、婆羅州、爪哇及馬來半島等地。在臺灣零星地分佈於台灣北、中、南部低海拔山區至山麓一帶,為不普遍的留鳥,但是在北部的近郊及都會公園內繁殖族群數量正在擴增中。有些文獻上記載牠們是夜行性動物,但偶爾在白天也可以發現正在活動的黑冠麻鷺。




生態習性:一般鷺科均會出現在水邊以魚類為主食,而黑冠麻鷺則常出現在森林底層,常單獨活動於陰濕的竹林、闊葉林下或在溪澗水邊覓食,站在樹上休息時會把身體挺直,配合週遭環境作成擬態。為肉食性的鳥類,多於樹林下層尋找蚯蚓、昆蟲為主食,在水邊則覓食小魚蝦、兩棲類、無脊椎軟體動物或水生昆蟲等。繁殖期約為3月至9月,築巢於雜木森林或竹林間高枝上,以粗細如鉛筆的枝條或竹枝築成粗雜的盤形巢,每窩產卵三、四枚。求偶時公母鳥會一起豎立羽冠,然後用脖子互相磨對方的脖子或背部。產純白色圓形卵。




相似鳥種:麻鷺沒有冠羽,眼先為黃綠色,初級飛羽末端無白斑。




生態威脅:黑冠麻鷺原本生存的低海拔森林幾乎全部遭到人類的開發利用,賴以為生的食物來源相對減少。」




──資料來源:臺灣大百科全書




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89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好姊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7) 人氣()